漫说大学之大(5)

发布于 / 更好的理解世界 / 0 条评论

读书是常读常新的。我读鲁迅的书有无数次了,但是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研究都有新的发现,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有一个问题,你如何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学习、探讨、发现的状态,从而获得永恒的快乐?

很多同学是一个时期读书读得很快乐,有发现,但读得多了就没有新鲜感了,好像就这么回事。你得永远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才能保持永远的快乐——这是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真读书与假读书的一个考验。这里的关键,就是我的老师林庚先生说的:“要像婴儿一样,睁大好奇的眼睛来看世界,发现世界新的美。”所谓婴儿的眼光就是第一次看世界的眼光和心态,这样才能不断产生新奇感。你读鲁迅的作品,打开《狂人日记》,不管你研究多少回了,都要用第一次读《狂人日记》的心态,以婴儿的好奇心去看,这样才能看出新意。我想起美国作家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里提出的一个很深刻的概念:黎明的感觉。每天一夜醒来,一切都成为过去,然后有一个新的开始,用黎明的感觉来重新感觉这个世界,重看周围的世界都是新的。黎明的感觉,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都是新的,这时你就会不断地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有新的生命诞生的感觉。我想向同学们提一个建议:你们每天早晨,从宿舍到教室看够了学校的一切。明天早晨起来,你试试用第一次看周围世界的眼光,骑自行车走过学校的林荫大道,再看看周围的人、周围的树,你就会有新的发现。重新观察一切,重新感受一切,重新发现一切,使你自己进入生命的新生状态,一种婴儿状态,长期保持下去,就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类一切具有创造性的大科学家,其实都是赤子。

今天讲大学之大,大在哪里?就在于它有一批大学者。大学者大在哪里?就在于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因而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刚才讲的金岳霖先生他天真无邪、充满了对自己所做事业的情感,而且是真性情,保持小孩子的纯真无邪、好奇和新鲜感,这样才能够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这就是沈从文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们有星斗般的文章,又有赤子之心。

说到真性情,我想稍微做一点点发挥。一个真正的学者、知识分子,他都有真性情,古往今来皆如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孔子、庄子、屈原、陶渊明、苏轼,哪一个不是有真性情的人,鲁迅也有真性情。而今天保留真性情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鲁迅说过:“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中国多是些做戏的虚无党。”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今天的中国年青一代,也可能包括大学生,连我自己在内都在做游戏,游戏人生。而且这戏必须做下去,如果谁破坏了游戏规则就会受到谴责,为社会所不容。所以我经常感觉到,现在我们面临全民族的大表演。我进而想起鲁迅的一句格言:“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敢”其实是和“真”联系在一起,在“敢”之外还应真说、真笑、真哭、真怒、真骂、真打。可怕的是“假说”、“假笑”、“假哭”,甚至“骂”和“打”也是“假骂”、“假打”,仅仅是一种骗人喝彩的表演。我们现在缺少的是真实的深刻的痛苦,真实的深刻的欢乐。所有这些归根到底还是怎么做个真性情的人的问题。大学之所以大,就在于它聚集了一些真性情的人。本来年青的时候就是真性情的时代,人到老了,总要世故的。最真实的时候就是青年时代,就是在座的各位,如果这时你还没有真性情,那就完了。我现在发现,年青人比我世故得多,我成了“老天真”了。人家经常说:“钱老师,你真天真!”这是季节的颠倒!你们才是该天真,我应该世故!

五、 两层理想:永远活出生命的诗意与尊严

要保持赤子之心很难,怎么能够一辈子保持赤子之心?这是人生最大的难题。在这方面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经验,因为在座的还有一些将要毕业的同学,我想讲点当年我大学毕业后的遭遇,以及我是如何面对的,这可能对在座的即将毕业的同学有点意义。大家一步入社会就会发现社会比学校复杂千百万倍,大学期间是一个做梦的季节,而社会非常现实。人生道路绝对是坎坷的,会遇到很多外在的黑暗,更可怕的是这些外在的黑暗都会转化为内在的黑暗、内心的黑暗。外在压力大了以后,你就会觉得绝望,觉得人生无意义,这就是内在的黑暗。所以你要不断面对并战胜这两方面的黑暗,就必须唤醒你内心的光明。我为什么前面强调打好底子?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没有打好光明的底子,当你遇到外在黑暗和内在黑暗的时候,你心里的光明唤不出来,那你就会被黑暗压垮,或者和它同流合污,很多人都走这个路子。你要做到不被压垮,不同流合污,在大学里要打好光明的底子,无论是知识底子还是精神底子,内心要有一个光明的底子。我自己每当遇到外在压力的时候,总是为自己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这一过程中抵御外在和内在的黑暗。压力越大,书读得越多,写东西越多,我每一次的精神危机都是这样度过的。

Not Comment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