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nle整理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G.E. 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 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 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 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 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 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二十年代初在哲学界开始崭露头角。早年他曾受罗素的影响而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之一,后来他脱离了该哲学流派而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维特根斯坦早期所坚持的逻辑经验主义和后期所坚持的日常语言哲学是实证主义哲学中 的两个不同流派。它们都认为,认识不能超越于经验之外。逻辑经验主义主张经验证实的原则,语言,语词、语句的意义是由它们所对应的经验事实决定的,而真理 就是命题和经验事实的一致,真理的标准在于经验的证实。日常语言哲学主张日常语言分析的原则,语言、语词、语句未有固定的经验对应者,它们的意义是由人们 日常习惯中所约定的语言规则。事实上,这两个流派都否定语言,语词、语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殊途同归,陷入主观经验主义。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曾经震动了西方 哲学界,许多与他同时代的和在他之后的西方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包括他的老师罗素也曾—度接受了他的哲学。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界 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他不仅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日常语言哲学的发展,而且对哲学方法论,逻辑学(尤其是数理逻辑)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 献。近些年来,西方许多国家涌现出一大批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专家,学者,出版了大量的专著文献。奥地利还多次举办了国际维特根斯坦专题讨论会。在四方哲 学界,有人称他的哲学为上一世纪唯心主义哲学转 变为本世纪分析哲学的“革命”;也有人称他是把现代哲学方法“推进到决定性转折的第一人”。英国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今日伟大思想》1979年卷和 1980年卷把他列为二十世纪社会科学六十二项重大成果(其中哲学为五项)的代表之一。总之,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对维特根斯坦的评价虽是众说纷纭,但维特根 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界的重要地位是不应忽视的。
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的著述主要有四部:《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蓝皮书和棕皮书:<哲学研究>》和《哲学评述》。